疫情后医疗器械行业的变化及发展机会
来源:MedTrend医趋势、动脉新器械、大众医疗医药科技
2020/9/2 12:43:59

新冠疫情下,各行各业都受到重创,有人说医疗器械行业逆势获益,事实真的如此吗?疫情之后,我们的医疗器械行业如何走向?

新冠疫情下,各行各业都受到重创,有人说医疗器械行业逆势获益,事实真的如此吗?疫情之后,我们的医疗器械行业如何走向?


国内外整体行业现状及需求


1. 中国医疗行业现状剖析


从短期来看,疫情令医药行业备受追捧,年后医药股5天201次涨停,医疗器械子板块涨幅更是高达10.61%,涨幅较小的医疗服务子板块也上涨3.92%。而受相关医药产品需求放大,短期被疫情压制的需求之后也会陆续释放,2020年我国医疗健康行业或将迎来新一轮投资高潮。

从长期来说,此次疫情将改变人们对医药消费的理念,医药需求将一定程度地放大,行业整体增速或将一直保持着高于GDP的增速。此外,医药行业经多层次变革,也将驱动医药产业不断优化升级,推动医药行业科技技术不断创新,促使相当一部分医药公司及有关产业持续收益。


2. 国外医疗需求暴涨


当前,国外全球疫情日趋严重,从发达国家角度看,或许还可基本可满足重症患者救治。但中、低收入国家医疗资源对外依赖程度高,急需医疗资源进口满足庞大人口的疫情需求。面对新冠疫情的传播,低收入国家难以自主解决激增的医疗需求,急需海外进口以满足防疫需求。所以这也是我们中国企业进军国外市场的时机。


3. 短期需求爆发的产品,疫情之后会迎来“拐点”


▪ 医疗设备:疫情急需


据工信部2月2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公开,这些医疗物资需求激增但严重短缺:主要包括医疗防护用品、消杀用品、检测检验仪器设备、医疗药品和医疗器械等五大类100多个品种。


这些品种中主要包括:

监护仪、呼吸机、麻醉剂、心电图机、CRP、消毒产品线、雾化器、血氧仪、口罩、手套、比喷雾、新冠诊断试剂盒等产品。


医疗行业是抗击疫情的一线行业,也是战役的主战场。这些医疗器械产品需求量猛涨,相关产品将在短期内迎来发展。而企业加班加点的赶制以及药监局放开对抗疫医疗器械产品先生产后审批的应急通道,势必会提高这部分医疗器械的产能和市场。据悉,全国已有20多个省近60家医院正在或准备建设单独隔离院区。疫情过后,ICU将成为各地二级以上医院的建设重点。与此相关的医疗设备,如监护仪、呼吸机、雾化器、制氧机、移动DR、便携超声等大量需求,将加速医疗设备的市场扩容和基层下沉。


所以短期来看,这些医疗器械产品需求至少呈十倍以上爆发,即使后面疫情过去,也会让大批医疗机构储备与采购,因此相关产品的公司会至少超高景气近一年到一年半左右。


但是当我们把时间线再拉长,势必会有一个新的市场拐点,那就是大约一年之后一段时间的断崖期。这是因为前期需求旺盛,势必会诱发利益驱动下的继续资本投入,产能在半年内会急剧上升,特别是门槛低的一些细分行业,随后极有可能迎来产能过剩。


▪ 诊断试剂:POCT或迎爆发


自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启动《医疗器械应急审批程序》以来,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蜂拥而出”。

截至目前,已有100余家企业研发出新冠病毒的诊断试剂盒。其中,10个产品获国家药监局批准,最快可在15分钟内检测新冠病毒。


  • 1月26日,之江生物、伯杰医疗、捷诺生物、华大生物的荧光PCR法试剂获批;

  • 1月28日,圣湘生物、达安基因的荧光PCR法试剂获批;

  • 2月2日,华大生物的联合探针锚定聚合测序法试剂获批;

  • 2月22日,广州万孚生物、英诺特的胶体金法抗体检测试剂,以及博奥生物的恒温扩增芯片法核酸检测试剂获批。


除此之外,丽珠试剂、诺唯赞、康华生物、上海芯超生物、大弘生物等多家公司宣布,已经研发出了针对新冠病毒POCT(point-of-care testing)快速检测试剂盒,但目前还未正式获得产品注册证。

面对紧急疫情,快速诊断能力是基本要求,便捷、小型化、适合快速诊断的POCT产品很可能成为疫情之后,发热门诊建设风潮中,属于IVD领域的下一个爆发点。


4. 高值耗材:疫情期受压明显


外科类高值耗材是短暂受负面影响最大的院内医疗器械板块。


在疫情期间,除非急重症,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大幅减少了诊疗和住院。一批子行业受损明显,比如骨科类、心内科支架和起搏器、以及腔镜类。


但是这批患者依然存在,大部分手术还是早晚要进行。只是短期冲击是巨大的,造成成本压力加大、库存积压,大型企业可用体量化解短期压力,现金流有限的中小企业情况更加严峻。


2月18日,骨科和心血管耗材巨头美敦力首席执行官 Omar Ishrak 表示:中国约占美敦力整体业务的7%,新型冠状病毒肆虐导致的医疗系统侧重点的改变,很可能影响其业绩表现。


然而这些需求并没有消失,在疫情结束之后患者的需求导致的医院对于高值耗材的需求必然会有一个较大幅度的回升,我们拭目以待。


5. 低值耗材:短期不足,长期过剩


疫情中需求爆发最为明显的、也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物资,就是包括口罩、额温枪在内的低值耗材,相关企业收获大量订单,产能饱和,市场甚至出现“一罩难求”的现象。


据天眼查数据显示,自2020年以来,全国超过3000家企业经营范围新增了口罩、防护服、测温仪等业务。中石化、富士康、比亚迪、oppo等跨行业者迅速拿证,纷纷投入生产。


此类低值耗材,由于短时间内需求呈十倍以上爆发,即使后面疫情过去,也会让大批医疗机构储备与采购,因此相关产品的公司会至少超高景气近一年左右。

而且由于门槛较低,产能在半年内会急剧上升,但需求旺盛诱发的过度投入,再后面很可能会有一段时间的断崖期,随后形成过剩!



疫情后医疗器械产业六大变化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爆发,对于医疗器械行业而言既是一大发展契机,同时也是一大考验,特别是疫情防控对于器械智能化的挑战,将促使行业重新思考发展方向。廖志红认为,疫情控制后医疗器械产业面临的外部环境也会发生以下变化:


  • 政府对医疗器械、生物医药、智能医疗等产业将更加重视

  • 医疗器械企业对产品研发的投入将会增加,同类产品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 医疗器械细分领域的产品需求会更加准确

  • 家庭健康防护意识普遍提高

  • 部分医疗器械企业会调整和完善发展战略

  • 智能医疗的地位将会更加突出



疫情对医疗器械发展带来机遇盘点



疫情的发生,持续的发展和扩散,会给社会带来改变与革新。而疫情这场大考,医疗器械行业作为站在抗疫一线的行业势必将要以更高的标准,为以后可能发生的挑战做好更充足的准备。


从医疗器械细分领域来看,例如在疫情下起到重大作用,病房机器人、病毒隔离系统、空气病毒净化系统、手术室病房信息化系统、快速温度检测系统等高科技防控产品;本身需求不是非常强劲的AI医疗器械,但在疫情之下AI技术的引进能够解决疫情中超大负荷的检验科、病理科、影像科医生的工作量,降低检验科医生的工作强度,提高诊断的效率,提升检验诊断的准确性。


另外包括临床检验设备及试剂、家用诊断和监护类设备,以及康复类器械这些在疫情之后,都将迎来非常大的市场机遇。


1. POCT领域将迎来重大发展


准确快速确诊病情对疾病治疗至关重要,而病例的确诊是疫情前期的一大难题。此次,IVD行业在疫情面前展现了自己独特优势。当政府正式宣布疫情严重之后,很短时间内几家IVD公司就快速推出了检测试剂盒且进入了政府指定的名单中;紧接着各个设备公司纷纷投放设备仪器到指定机构去使用,以万孚生物、安图生物、达安基因、新产业、迈克、美康生物、基蛋生物、康华生物、优利特等为代表百余家公司陆续推出试剂盒和各种快速检测手段,其中POCT类产品由其便携、快速性在本次疫情防治中立下汗马功劳。此外,分子诊断、基因检测、PCR、微流控等技术在疫情防控及检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然从另一方面来看,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暴露很多医院发热门诊快速诊断能力欠缺,未来便捷、小型化、适合快速诊断的POCT类检测产品、小型生化仪、血球仪、小型封闭式自动化PCR设备、微流控设备、基因测序设备等需求都会日益凸显,或成为下一个爆发点。


第三方医学实验室重要性凸显。此次疫情防控中第三方检验部分代表性企业如金域医学、迪安诊断等奋战在一线发挥了重要作用,表现出优于医院自己检验的独特优势。2月4日,国家总理李克强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会议上指出,允许符合条件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开展核酸检测。至此独立的第三方医学实验室的重要性又一次显现。未来随着医疗机构不断开放,必将极大地推进包括检验、病理、影像、血透等第三方实验室成倍数级的增长。


2. 口罩、防护服等应急防控耗材将成常备应急物资


一直以来,医疗控费,药品是老百姓和医疗行业关注的重点,在供应链方面的研究和实践也要略多一些;但是耗材,尤其是低值耗材的研究和实践就要少很多。


然而在一线医疗实践中,所有医疗产品的重要程度是一样的。在一台手术中,低值耗材,比如说纱布的质量或数量不满足要求,同样可能导致手术失败。而在这次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医用口罩、防护镜和防护服就成为了严重短缺的一环,不仅是各地疫情大规模扩散,也是不少医护人员及其家属被感染的原因。相信未来国家一定会加大对医疗低值耗材的关注,尤其是作为应急医疗重要物资,部分医用耗材或将会列入国家长期战略储备,以保障社会需求。


3. 疫情让AI、机器人等智慧医疗技术大显身手


AI类智能医疗产品。在疫情控制中,作为近两年行业热点的AI影像、AI心电图机等器械能有效解决疫情中疾病海量数据处理、疾病标记物筛查、治疗方案模拟等工作,全面提高诊断的效率及准确性。同时减轻检验科、病理科、影像科医生的工作量及工作强度。科大讯飞开发人工语音产品智能外呼和在线客服等疫情防控机器人;推想科技和阿里巴巴达摩院开发新型冠状病毒AI阅片软件。相信未来以AI为基础的医疗流程优化、分级诊疗、健康管理及患者随访、区域卫生信息共享平台,都将助力医疗资源实现互联互通,提升诊疗效率。


各类医护机器人。这次疫情让消毒、送餐、配药、测温、问诊、护理、陪伴、运输、超声等各类机器人有机会冲上防御一线,在无人接触世界扮演起了重要角色,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减轻医护人员工作强度,也减少交叉感染几率。


如上海钛米机器人30多台智能消毒机器人在武汉各医院使用,可以做到人机分离,保障人员安全。广东省人民医院引进送药机器人为患者进行病房送药,极大地减少了医护人员进入隔离区的频次,猎豹移动的猎户星空的医疗服务机器人在武汉火神山医院投入使用。美国华盛顿一家医院病房中通过机器人进行治疗,让新冠肺炎患者得到了痊愈,减少了额外感染风险。广州南沙万达广场启用5G巡逻测温机器人,可在五米内最多同时实现10个人的头部区域精准测温。


其实不止是这次参与疫情的各种机器人,经历这次疫情保卫战后,未来各种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等各领域机器人在都将在医疗领域深入广泛应用。同时以AI、机器人、5G、大数据、基因技术、VR、云医疗为代表的高科技将超预期地深入应用到医疗诊断、治疗、疾病预防等多个领域。


4. 疫情让消毒感控及健康防护品迎来更大市场


消毒感控类产品。疫情爆发让“消毒”一词瞬间成为热搜词。据悉,截止2月11日,老肯医疗已收到消毒设备订单27350台。连续两日涨停的鱼跃医疗在2月3日晚间公告,因疫情蔓延导致防疫抗疫相关产品的需求暴增,公司的消毒感控、温度测量、血氧仪及口罩产品全面脱销。


应急防护类医疗用品。此次疫情后口罩、体温计及相关耗材生产设备等全民奇缺充分暴露了国家在应急医疗体系建设上的欠缺。近期【工信部】出台了疫情防控重点保障物资(医疗应急)清单。2月14日中央组织召开的“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提及的15个体系、9种机制、4项制度中也充分体现了未来国家在应急医疗领域的高度重视。


家用健康类防护产品。此次与疫情有关的产品,口罩、体温计、手套、抗病毒用品卖断货自不必提,家用诊断与监护类医疗器械及可穿戴医疗,如血压计血糖仪、血氧仪、电子听诊器、智能手环等需求暴涨。据悉疫情期间,京东3天售出1.3亿只口罩。未来以京东、淘宝为代表的电商O2O平台还会迎来更多商机。


经过这次疫情,老百姓对于健康的重视程度会越来越高,各类基于家用诊断与监护设备的慢病管理系统、健康科普教育软件未来都会有很大市场。同时健康保健,预防护理、医体融合类家用产品将会日益成为人们刚性需求。


康复理疗及中医类产品。近年中医治未病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在防护疫情期间中医药诊疗功效可圈可点,成为很多人防护疫情首选。相信疫情受控后中医还会成为关注的重点。


毋庸置疑,疫情患者的康复理疗与跟踪治疗也非常重要。预计与此相关的肺活量计、家用呼吸机、制氧机、雾化器、康复训练仪器、心理康复评估等产品的创新应用也会越来越活跃。


此外,疫情之下我们看到行业内部分品牌集群优势得以充分展现,无论是河南长垣、湖北仙桃还是江西进贤等区域产业集群品牌在国内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未来集群化发展优势将更加凸显。


5. 医疗器械行业物流与渠道整合在疫情后将更受重视


疫情期间,武汉等疫情重灾区医疗物资需求陡增,储备不足,将必要的医疗物资及时投放到一线显得十分重要。此外,民众也需要从零售药店购买口罩等防护用品。这些都导致大量医药、器械及防护用品销量大增,物流运输的压力陡增。


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之前,物流运力将主要用于医疗物资配送,能否保证持续充足的运力是关键。疫情之中,以九州通为代表的物流企业高效地将医疗物资投送到一线获得了业界格外关注。


对于物流配送企业来说,药店(包括线上药店)和医院是物流企业的主要终端用户。目前,由于药品的仓储、运输和配送都必须遵循《药品经营质量管理管理规范》标准,增加了物流运输成本。


医院端的需求一般为刚需;对于来自医院端的刚需,预计疫情过后,物流配送服务将会得到进一步改善。长远看,本次疫情对物流配送进行了一次“检验”:经过高强度的密集运送,物流企业对药品和医疗器械的仓储运输等各环节的认知管理得到进一步提升。未来,业内企业将会进一步优化其物流体系,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及紧急疫情下的应对机制。


渠道整合持续推进。在渠道方面,完成产业链上中下游纵向并购的医药生产企业和渠道商由于可以有效减少从采购到运输配送环节的成本,所以在物资供需配置上更有优势。纵向并购的形式包括:上游生产企业并购中游经销商,优化渠道;大型中游渠道企业并购小型上游生产商,完成自产化;中游渠道企业并购下游医疗服务商,优化服务。无论哪一种形式的并购都可以更快匹配上下游的供给。未来,业内整合仍将继续。


疫情让行业创新创业气氛激增


医疗器械作为生命健康产业最重要的子领域之一,其产品上市需要经过注册检验、临床评价、技术审评等多个环节,门槛要求很高。这次疫情期间,在政府政策鼓励下,行业诸多科研人才投入攻关创新型产品,如病毒隔离床、隔离舱、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盒等快速获得注册证,一些创新医疗器械产品快速运用到临床中。


此外其他行业如电子、传统制造业等会受到疫情影响,快速转行进入到医用防护产品生产及线上问诊服务等细分领域中。这部分技术人才的补充将有力推动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在2月3日召开会议上中提出要加大科研攻关力度,鼓励创新。工业和信息化部2月9日印发《关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帮助中小企业复工复产共渡难关有关工作的通知》中,第12条中提及组织开展疫情防控相关技术与产品创新,鼓励“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针对新冠肺炎防治,在检测技术、药物疫苗、医疗器械、防护装备等方面开展技术攻关和生产创新,对取得重大突破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申报“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时予以优先考虑。


相信疫情后,国家对于医疗器械监管及创新创业都还将更加优化,未来会有出台更多鼓励行业创新的利好政策。


医疗器械企业该如何做好疫情后的准备


1. 医疗机构的需求影响上游企业生产


从医院传达出对药品、耗材设备的需求明显受到疫情影响,对上游企业造成不同的影响。


由于目前正处于对抗疫情的关键阶段,各地医院都将主要资源投入到疫情检测和治疗中,故与病毒检测和诊治相关的医疗耗材与器械的需求几乎成为当前医院的刚需。从全年看,由于疫情产生的非常规需求,上游生产企业上半年产销量将明显高于下半年。由于尚不明确疫情何时结束,故这一类需求还将持续。


疫情过后,各级医院将进一步加强重大传染病应对能力。所以,在采购需求总体下行的趋势下,一些医院仍将持续释放一定的药品与器械采购需求。相对于疫情期间的采购物资,疫情后,医院采购需求将集中在以血制品等重要的医疗储备用品上。对于上游厂商,需要科学制定产品生产计划和库存管理,尽量避免因生产过量或需求不匹配导致疫情过后产生库存压力难以释放的情况出现。


目前,由于大多数医院将主要资源投向疫情防治,且为阻断医院交叉感染,一些普通门诊被暂时关闭,部分弹性医疗需求(如医美、口腔、眼科等)也因躲避疫情的需要而被延后,这也导致相关药品器械的需求暂时下降。


2. 线下+线上营销组合模式的转变


此次疫情是眼下最严重的困境,也给企业的营销带来了新的挑战。医疗器械行业的营销方式,很多企业会选择参与线下展会或者直接走访客户的营销方式。但是目前展会延期、走访客户也并不方便,那么是否应该考虑在展会前期加强线上营销?管理者应该在这个关键时刻思考如何进行一次营销升级,如何利用有效的线上营销手段触及最精准的客户群体,在新品发布时能第一时间将新闻告诉目标客户,如何通过线上营销平台打造优质的企业形象。同时,思考如何在疫情结束后,为展会和客户走访工作做好铺垫增强效果。


总之,疫情带来的这支“黑天鹅”给国家经济、社会、文化带来的影响还在持续,疫情也会给整个中国医疗体制的改革,包括医药、医疗和和医保都带来或大或小的变革及影响,但无论怎样我们坚信,医疗器械产业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进步和国民经济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未来将日益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为保驾护航人类健康肩负更多责任、发挥更大价值。




本文著作权属原创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我们转载此文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