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当OLED成为未来显示主流时,苹果为何反其道而行?
来源:网易号
2020/10/13 8:57:13

一.预计三安光电2021年在苹果mini LED产品占比近30%

近日,天风国际分析师郭明錤更新苹果Mini LED应用相关报告指出:由于开发进度优于预期,三安光电预计将自2021年开始大量向苹果出货用于iPad、MacBook的Mini LED芯片,此前预计时间为2022年。

根据郭明錤此前预测,苹果将在2021年底前上市6款Mini LED产品,Mini LED也是未来中尺寸高端产品的关键技术。

晶电依然是主要供应商,且达到了苹果量产的要求,但是随着三安光电的加入,预计将挤压晶电原占据的市场份额。报告显示,三安光电2021年、2022年预计在苹果Mini LED产品上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20-30%、45%-55%,原预计为0%和10%-20%。

同时由于三安光电的加入,将大幅降低用于iPad、MacBook的Mini LED芯片(约1万颗芯片)成本,将由原预估的75-85美元,降低至45美元以下。

在成本降低的基础上,三安光电的加入也优化了苹果Mini LED芯片供应链。受益于此,郭明錤预测应用Mini LED的iPad、MacBook出货将高于预期,其中应用Mini LED的iPad 2021年渗透率将达到30%-40%,应用Mini LED的MacBook 2021年渗透率将达到20-30%。

除三安光电外,华灿光电、乾照光电等LED芯片企业也已实现Mini LED的批量供货。其中在今年上半年,华灿光电Mini LED芯片实现出货量持续增长,在超高清显示屏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

二.mini LED 显示屏幕成为苹果的下一个风潮

根据外媒DigiTimes报道,苹果可能将于2021年初推出搭载Mini-LED屏幕的12.9寸iPad Pro,并且在明年下半年推出Mini-Led屏幕的MacBook。

台湾媒体称,Epistar将会作为新款12.9寸iPad Pro的Mini-LED屏幕供货商;而在MacBook方面,苹果可能还将使用到来自osramopto的Mini-LED面板,这与著名苹果分析师郭明錤所预测的供应商消息一致。

郭明錤此前多次预测高端的12.9英寸iPad Pro产品将会是苹果公司第一款Mini-LED的产品,郭明錤表示,苹果将于2020年第四季度开始生产基于Mini-LED屏幕的iPad Pro,2021年正式发布。

郭明錤表示,16英寸的Mini-LED版本MacBook目前还在开发中,可能回在2020年下半年发布,并且苹果还在开发14.1英寸屏幕的Mini-LED版MacBook Pro。

Mini-LED屏幕将允许更轻更薄的产品设计,并且相对于传统的LED屏幕,可以提供更高的亮度、更丰富的色彩、更好的对比度以及更深的黑色。

三.苹果新款ipad/macbook采用mini LED屏幕因素探讨

苹果将在2021年新款12.9英寸iPad Pro中使用Mini LED背光屏幕。目前Mini LED背光屏幕的生产成本高于传统LCD和OLED屏幕。

不过根据TrendForve LED的调查显示,伴随着工艺技术的成熟,Mini LED背光屏幕的良率稳定上升,预计未来成本将以每年15%-20%的幅度降低,有望在2022年成本低过OLED显示器。

下载.jpg

苹果之所以选用Mini LED,很可能是看好该技术的市场前景,届时Mini LED技术也将吸引其他品牌跟进。

据TrendForc早前发布的《2020 Mini LED次时代显示技术与供应链剖析》报告称,现阶段Mini LED背光屏幕成本不低于100美元,其中六成成本被Mini LED背光模组占据。

在Mini LED高成本的情况下,苹果仍然积极引入该技术的原因,可以分为应用与供应链两个方面来考虑。

应用角度来看,iPad Pro有大量专业使用者对屏幕要求较高,比如游戏玩家和设计工作者,对于这些用户,Mini LED屏幕可以提供更高的对比度和更加精准的色彩表现,满足他们的要求。

4.jpg

目前Mini LED背光显示器对比度可以达到100000:1,色彩可以覆盖90%的DCI-P3色域。

电科技认为,虽然OLED屏幕也可以达到上述效果,但是由于采用有机发光材料,容易烧屏,OLED寿命远低于Mini LED背光屏幕。

另外,从供应链的角度来说,当下OLED面板基本被韩国的三星与LGD主导,尽管中国企业在奋起直追,但良率和品质之间还有不小的差距。

因此,苹果选择使用供应链更加开放的液晶面板,及Mini LED背光技术。

即便在当前OLED发展将大行其道时,而苹果却选择背行其道,显得有些“叛逆”,不过作为当前LCD、OLED面板之外的另一条发展路线,能够帮助苹果摆脱供应链的钳制,并帮助显示行业进行更多路线上的探索,何尝又不是一种突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