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家械企入围全球创新百强榜
来源:器械之家
2022/3/15 20:15:22

近期,全球专业信息服务提供商科睿唯安(Clarivate)发布了《2022全球创新百强》报告,该报告依据发明专利数量、质量、成果影响力、全球化保护等指标,遴选出年度全球创新百强。

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百强创新者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医疗器械领域共有11家企业上榜,飞利浦、强生、西门子、罗氏、奥林巴斯等多家跨国企业赫然在列。但令人遗憾的是,国内无一企业在该领域中入榜。

01  

13家医疗器械企业进入全球创新百强

近期,Clarivate 发布了《2022全球创新百强》(Top 100 Global Innovators 2022),报告显示,来自全球12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家企业进入该榜单,其中医疗器械企业共计11家,按总部所在地划分,具体为日本5家、美国3家、韩国2家、荷兰、德国、瑞士各1家。该榜单根据企业首字母顺序进行排名。

进入2022全球创新百强榜的医疗器械企业

而2021年,进入该榜单的全球医疗器械企业为15家。尽管两年的上榜企业数量相差不大,但具体企业却不尽相同:2021年,雅培、BD、美敦力、波科、拜耳等全球巨头均在榜。按总部所在地划分,具体为美国7家、日本3家、韩国2家、荷兰、德国、瑞士各1家。

2021年进入全球创新百强的医械企业

据了解,全球创新百强榜自2012年开始,已经连续评选十一年。

通过榜单可以发现,在医疗器械领域,日本为进入创新榜最多的国家,其具体企业为佳能、富士胶片、日立、奥林巴斯以及欧姆龙。

其中,日立已连续十一年进入全球创新百强榜,富士胶片、奥林巴斯两家企业为第10次进入该榜单,佳能为第9次进入该榜单,欧姆龙为第7次进入该榜单。此外,进入该榜单的日本企业主要涉及医学影像和内窥镜相关领域。

在另外8家企业中,3M、GE、LG、罗氏以及三星自2012年起连续11年进入该榜单,强生自2014年起连续9年进入该榜单,飞利浦先后10年进入该榜单,西门子先后6次进入该榜单。

其中,GE、飞利浦、西门子以及强生涉及医学影像、监护、AI医疗、手术机器人、骨科、介入治疗、外科等多个业务领域,罗氏主要涉及诊断业务,三星和LG主要涉及医学成像业务





2022全球创新企业百强榜

021      

部分创新企业2021年业务表现 

强生


所属国家:美国

营收:270.6亿美元

研发支出:21.74亿美元

强生公司成立于1886年,是全球具综合性、业务分布范围广的医疗健康企业,业务涉及消费品、制药、医疗器材三大领域。总部位于美国新泽西州新布仑兹维克市,在全球60个国家地区拥有260多家运营公司,全球员工约14万人。

我们日常熟悉的强生沐浴露和爽身粉产品,属于强生的消费者业务。医疗器械是强生的第二大部门,强生的医疗器械业务涉及骨科、外科、介入治疗(心血管和神经血管)和眼科,其中在骨科领域的业务位居全球第一。

根据2021年报,医械业务占总营收29%,相较去年同比增长17.9%,其中外科手术以36%、骨科以32%营收占比分别位居强生器械第一、二大业务,外科手术业务中的常规疗法营收52亿美元,占器械总营收的19%,先进疗法营收46亿美元,占比17%。眼科业务中的眼科手术、介入解决方案分别以34.9%、30.4%的增长表现最为亮眼。

展望未来,强生计划将重点放在收购以及和其它公司战略合作上,以改善创新渠道和管理投资组合为重点。

西门子医疗

所属国家:德国

营收:198.234亿美元

研发支出:17.6244亿美元

西门子医疗是德国工业巨头西门子集团旗下的医疗保健公司,是全球医疗领域最大的健康技术供应商之一。西门子医疗是医疗成像系统的主要制造商,包括计算机断层成像、核磁共振成像、分子成像、X射线和超声波。该公司还生产用于图像引导治疗的血管造影系统、移动c臂和混合手术室以及诊断测试系统,其他服务包括软件和临床咨询。

 2021财年,西门子医疗总营收198.234亿美元,同比增长24%,主要得益于新冠红利及瓦里安收购,2021年西门子医疗的研发费用增长15%,约为17.46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成为其增长引擎(+24%);凭借一系列并购成功拓展市场,其提前完成“2025战略”第二阶段目标,从2021年11月开始,进入第三阶段——“New Ambition”。

在具体业务板块中,西门子医疗影像业务营收同比增长8%,为98.21亿欧元,占总营收的54.6%;诊断业务营收同比增长38%,为54.18亿欧元;临床治疗业务营收同比增长5%,为17.16亿欧元。西门子医疗表示,西门子医疗提高了2022财年的业绩预期。预计公司全年整体营收同比增长在3%至5%之间。 

GE医疗

所属国家:美国

营收:177亿美元

研发支出:8.72亿美元

GE医疗集团成立于1994年,是全世界最大的医疗器械制造商之一。目前GE医疗的产品管线包括医学影像、超声、生命护理解决方案、医药诊断、企业数字方案、服务六大领域。

去年11月9日,GE宣布,其旗下的航空、医疗和能源三大业务板块将拆分为独立的上市公司。预计在2023年初分拆出GE Healthcare,创建一家以精准医疗为中心的纯运营公司,GE预计将保留该业务19.9%的股份。 

目前,GE医疗正在加速自务聚焦,以更好的赋能临床。根据GE发布2021年年报,GE医疗集团全年实现营收177亿美元,其中医疗系统营收同比增长2%,为157亿美元,占GE医疗总营收89%。医药诊断营收同比增长13%,为20亿美元占GE医疗总营收11%。 

2021年,GE医疗集团还堆出了新的神珍型彩色超声扫描仪Vscan Air,这是一款手持式无线设备,可将超声探头探测到的图像传输到智能手机APP

飞利浦

所属国家:荷兰

营收:146亿美元

研发支出:20.7708亿美元

飞利浦是一家拥有百年科技的多元化公司。飞利浦的医疗保健部门占其全球收入的42%,由三个关键领域组成,诊断与治疗、互联护理和个人健康。

2021年飞利浦总营收189.35亿美元,医疗业务(仅考虑诊断治疗和互联关护业务)营收为146亿美元。

其中飞利浦医疗诊断与治疗业务营收同比增长6%,互联关护业务营收同比下降18%。这主要受供应链挑战、新冠疫情造成的医院设备安装延迟、呼吸机召回事件影响。

飞利浦医疗2021年完成了两项重大收购,在心脏监测领域大放异彩。公司支付了28亿美元用干生物遥测及心律失常诊新和监测系统,以未公开的金额收购了Cardioloas及其基于人工智能(AI)的心脏诊断技术。

未来,飞利浦制定了一项战略计划,旨在通过抓住地理增长机会、推动创新解决方案、加强并购、有机投资和合作伙伴关系,进一步推动增长。 

03      

国内创新研发力有待提升 

产品技术是关键

此前,国外权威第三方网站Medical Design & Outsourcing发布的《2021年医疗器械企业百强榜》显示,这些上榜的医械巨头在过去一年中的总销售额达到了 4210 亿美元,总员工人数超过了140 万,每年在研发方面的投资超过240 亿美元。

而在全球排名前十的械企中,进入全球创新百强榜的仅有强生、西门子、GE、飞利浦4家企业那么,这份针对全球全行业的创新榜单有哪些评选要求呢?

据了解,在全球创新百强企业的评选中,入选企业在过去五年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至少达到100件(且申请的总数不少于500件),创新成果必须拥有足够的下游影响力,被其他机构频繁引用。同时还要具有全球化的专利运营。

排名基于四大指标,包括申报的专利总数、专利质量、专利组合在全球的分布以及通过参考数量所得出的专利影响力。上榜机构在技术创新及专利保护方面成绩斐然,同时这些专利拥有广泛的市场覆盖面和众多的衍生发明机会,商业前景广阔。

由此,要进入全球创新百强榜,不仅要有亮眼的业绩表现,还需要前沿的研发能力。

数据显示,全球头部医疗器械企业近3 年平均研发投入占比在10%左右。其中医疗器械巨头强生、波士顿科学每年研发投入收入占比均在10%以上。但国内器械企业研发投入比例相对偏低,部分代表企业近三年平均研发投入收入占比仅8.8%。

那么,国产医疗器械企业该如何提升研发能力和创新水平?目前的行业环境又能给相关企业带来怎样的发展前景?

2020年,数据显示,我国医疗装备产业市场规模约为8400亿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在全球医疗行业及市场中的地位愈加重要。伴随医疗器械应用水平的不断进步,未来国内医疗器械市场仍存在较大的增长潜力。

同时,除了庞大的市场需求,国家也在出台政策鼓励创新技术的研发。

2014年2月7日,国家药监局发布了《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试行)》,该程序是针对具有我国发明专利、技术上具有国内首创、国际领先水平,并且具有显著临床应用价值的医疗器械设置特别审批通道。

2018年,《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更新并于12月1日起正式实施。新规对于医疗器械的“创新”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不仅规定了专利的具体时间,更要求企业通过专利机构的评审来证明自身产品的“创新”。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共发布了357款通过创新器械审批程序产品。2021年进入国家级创新医疗器械产品特别审批程序项目数量共60件。

不过,与全球头部器械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相比,这样的数据还相差甚远。由此,在市场需求和政策支持下,企业还需要提升产品的核心技术,以寻求新的技术创新和突破。

但值得期待的是,国内企业近年来研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国内代表医疗器械企业每年研发投入费用都维持20%左右的增长。由此,国产器械研发的创新之路也开始让人期待。




本文著作权属原创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我们转载此文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