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开展医药产业链强链补链行动,持续提高医药工业制造水平
来源:医疗器械创新网
2022/9/20 18:13:52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周健9月14日表示,将开展医药产业链强链补链行动,聚焦薄弱环节,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协同攻关,持续提升关键核心竞争力。

       周健是在1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举行的“推动消费品工业增品种 提品质 创品牌”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作出上述表述的。

      他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医药工业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动力更加强劲,产业创新取得新突破。

       “我们建立‘短缺药品生产供应监测预警平台’,提升药品供应保障能力。”周健说,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上下游企业成立药品供应保障联合体,会同相关部门认定6个联合体为小品种药(短缺药)集中生产基地建设单位,保障了100种小品种药的稳定生产供应。

      会上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医药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比重为4.1%,实现营业收入3.4万亿元,营业收入较2012年增长80.8%。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有医药工业相关企业4万余家。

     “针对近期国内疫情多点散发的情况,我们加强对新冠病毒检测试剂、防护用品等重点医疗物资生产调度。截至目前,抗原检测重点生产企业周产能超过5亿人份,核酸检测重点生产企业周产能超过2亿人份,新冠病毒疫苗年产能超过70亿剂、产量超过55亿剂,能够满足当前疫情防控形势需要。”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何亚琼说。

     周健表示,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与相关部门加强协作,加快推进医药领域创新成果产业化,同时,开展医药产业链强链补链行动,建设一批高标准原料药集中生产基地,深化产业国际合作,吸引全球医药创新要素向国内聚集。

(  以上信息来源:新华社北京9月14日电   记者   张辛欣)

(以下信息来源:工信微报)

9月1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推动消费品工业优化升级、扩大中高端产品供给、加强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工作情况。

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何亚琼首先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推动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作情况。他提到,我国用最短时间建成全球最大规模新冠病毒疫苗生产线,不仅充分保障国内接种需求,也为支援全球抗疫作出积极贡献;恶性肿瘤等领域新药研发取得重要进展。
同时,何亚琼司长和周健副司长就推动医药工业加快发展、保障短缺药品生产供应、保障抗疫医疗物资生产供应等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以下是发布会相关内容。
中国电子报记者:医药工业与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息息相关,是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保障,是建设健康中国的物质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医药工业取得较大发展成就,请问工业和信息化部将采取哪些举措进一步推动我国医药工业加快发展?
周健:党的十八大以来,医药工业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发展动力更加强劲,产业创新取得新突破,供应保障能力明显提升,为抗击新冠疫情提供了有力支撑。2021年,医药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比重为4.1%;实现营业收入3.4万亿元,营业收入较2012年增长80.8%。
下一步,我们将与相关部门加强协作、形成合力,加快落实《“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加快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推动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医疗机构合作,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桥梁纽带作用,整合集聚创新资源,建设跨领域、高水平的技术攻关平台和产业化成果推广应用平台。支持建设一批高水平示范项目,促进各类资源要素向创新产品产业化聚集,到2025年,创新产品新增销售占到全行业营业收入增量的30%以上。
二是切实增强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开展医药产业链强链补链行动,系统梳理医药产业链情况,聚焦薄弱环节,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协同攻关。进一步发挥我国医药工业产品门类齐全、规模化生产能力强等制造优势,鼓励企业开发应用先进制造技术和装备,持续提升关键核心竞争力。
三是持续提高医药工业制造水平。在医药工业领域开展数字化助力消费品工业“三品”行动,针对药品全生命周期重点环节,在“十四五”期间,总结推广50个以上数字化应用典型场景,支持建设20家以上数字化转型示范工厂,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医药制造技术融合,提升生产质量控制水平。建设一批高标准原料药集中生产基地,推动企业实施生产过程绿色低碳化改造,实现医药工业绿色发展。
四是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坚持开放发展,深化产业国际合作,吸引全球医药创新要素向国内聚集,鼓励国外企业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和创新药生产基地。引导国内企业通过合作开发、技术许可等方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高校院所开展合作,切实提高创新效率,以更高水平进入国际市场,为全球健康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近年来,个别药品短缺受到社会关注,请问工业和信息化部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来保障药品生产供应?下一步有何考虑?
周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采取了很多措施来努力解决药品短缺问题,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是建立“短缺药品生产供应监测预警平台”。会同卫生健康委、医保局、药监局印发《关于加强短缺药品和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中选药品生产储备监测工作的通知》,动态掌握临床必需易短缺药品、国家集中采购中选药品生产供应和库存情况,加强预警分析,保障药品稳定供应。截至目前,监测已覆盖57种易短缺药品577家企业,国家集中采购中选药品前六批338家中选企业250个品种,从生产端监测药品短缺或潜在短缺风险。
二是组织开展小品种药(短缺药)集中生产基地建设。组织上下游企业成立药品供应保障联合体,会同相关部门认定6个联合体为小品种药(短缺药)集中生产基地建设单位,保障了100种小品种药的稳定生产供应。支持龙头企业联合科研单位、原料药生产企业建立罕见病药产业化公共服务平台和罕见病药“产学研”合作平台,将罕见病药纳入小品种药、短缺药供应保障管理,推动罕见病药持续稳定生产。
三是建立中央和地方两级常态短缺药品储备。2021年我们会同相关部门对国家医药储备管理办法进行修订,进一步健全了中央与地方分级负责、互补联动、运转高效的国家医药储备体系,完善了包括临床必需易短缺药品在内的储备制度。在应急保障的基础上,推动建立中央和地方两级常态短缺药品储备,目前已有18个省份将短缺药品纳入储备目录,充分发挥国家医药储备功能,提升药品供应保障能力。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强易短缺药品监测预警和生产供应保障,拓宽药品信息监测渠道,推动实现药品生产端与使用端信息共享、精准对接。调动企业生产积极性,支持发展药品供应保障联合体,深化供应链协作,推动重点品种原料药与制剂一体化发展,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作出新的贡献。
新京报记者:疫情发生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积极组织生产企业增产扩能,有效保障了国内疫情防控需要。针对近期国内疫情多点散发,多地频发的态势,请问工业和信息化部采取了哪些举措保障医疗物资生产供应?
何亚琼:疫情发生后,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高效建成统一的指挥体系、生产体系、收储体系和调度体系,常态化做好重点医疗物资保障工作,持续开展应急值班值守,着力增产能、稳生产,统筹多方资源,推动医疗物资供应保障能力不断增强,有效保障了疫情防控需要。
针对近期国内疫情多点散发、多地频发的情况,我们第一时间与发生疫情的省区市沟通,加强对新冠病毒检测试剂、防护用品、治疗药物和疫苗等重点医疗物资生产调度,密切跟踪监测重点企业生产供应情况。截至目前,抗原检测重点生产企业周产能超过5亿人份,核酸检测重点生产企业周产能超过2亿人份,N95/KN95口罩重点生产企业周产能超过1亿只,防护服重点生产企业周产能超过300万件,阿兹夫定周产能超过70万人份,新冠病毒疫苗年产能超过70亿剂、产量超过55亿剂,能够满足当前疫情防控形势需要。
下一步,我们将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一是持续完善重点医疗物资生产调度和供应保障,会同相关部门,精细组织、协同联动,强化供需精准对接,确保及时足量供应;二是密切跟踪新型检测试剂、治疗药物和疫苗研发上市进度,及时指导企业做好规模化生产准备;三是支持企业开展国际合作,协助发展中国家提升本地化生产能力,为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作出更多中国贡献。



本文著作权属原创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我们转载此文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