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制造 | 单束线偏振飞秒激光制备非常规LIPSS结构
来源:光电显示
2021/12/22 10:37:01

撰稿 | 文章作者

1

文章导读


LIPSS(激光诱导周期表面结构)是一种可通过激光直写获得的独特微纳米尺度周期结构,在聚合物,半导体,玻璃和金属上都可轻易制备,可广泛应用于抗反射、抗菌、气体探测等领域。LIPSS的研究是激光微纳制造领域经久不衰的主题之一。根据LIPSS的周期,可将其分为低频、高频、超高频和超波长结构。超高频结构的周期小于100 nm;高频结构的周期大于100nm但小于激光波长的1/2;低频结构的周期大于激光波长的1/2但小于激光波长。单束线偏振光通常生成平行条纹LIPSS结构,三角形和菱形LIPSS结构只能由单束非线偏振飞秒激光或飞秒激光双光束协同作用获得。超波长周期表面结构(SWPSS)的周期大于激光波长,通常由纳秒激光制备,在Cr和Au金属材料上可获得的最大周期为6.5μm。目前飞秒激光只能在二氧化硅和硅材料上获得SWPSS结构,最大的周期为2.4μm。近期,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焊接与激光制造研究所、张东石长聘教轨副教授、刘瑞杰博士生和李铸国教授SCIE期刊《极端制造》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xtreme Manufacturing, IJEM)上共同发表《单束线偏振飞秒激光制备非常规LIPSS结构》的研究文章,首次利用飞秒激光在锡金属上制备了方向各异的岛状SWPSS结构,其最大周期为25μm,约是此前纳秒和飞秒激光制备的SWPSS结构最大周期的4倍和10倍,证实了热流场可以打破光场(激光偏振)限制对结构方向进行调控。此文还报道了利用单束线偏振飞秒激光在钨(W)、钽(Ta)、钼(Mo)和铌(Nb)金属材料上制备三角形/菱形LIPSS结构的可能性,表明了LIPSS可能具有将线偏振光转换为圆偏振光的超表面功能。该工作是张东石博士关于LIPSS新现象、新机理和新应用系列研究报道之一 【J. Mater. Sci. Technol89 (2021) 179-185;Int. J. Extrem. Manuf2 (2020) 015001 ;Nanomaterials 10, (2020) 1573;Int. J. Extrem. Manuf2 (2020) 045001 ;ACS Appl. Nano Mater. 3, (2020) 1855−1871;Opto-ElectronAdv. 2 (2019) 190002】。



关键词

飞秒激光微纳加工;激光诱导周期表面结构; 偏振光转换;彩虹色调控;超表面

亮点

  • 首次制备了方向各异大面积岛状SWPSS结构,证实热流场可以打破光场(激光偏振)限制对结构方向进行调控
  • 获得了目前世界最大周期(25微米)SWPSS结构,约是此前纳秒和飞秒激光制备的SWPSS结构最大周期的4倍和10倍
  • 揭示了低熔点材料更易在飞秒激光作用下生成SWPSS结构,而高熔点金属更易生成LIPSS结构
  • 首次利用单束线偏振飞秒激光在多种金属(W, Ta, Nb, Mo)上制备三角形/和菱形LIPSS结构, 推测LIPSS具有超表面光偏振转换功能

 

15.jpg

2

研究背景


自从1965年LIPSS被发现以来,其结构调控、机理阐释和应用扩展一直是激光微纳制造领域的热点。飞秒激光可轻易地在多种金属、聚合物和半导体材料上制备周期微纳结构。但是由于其“冷”加工特性,在SWPSS制备能力方面还远远不如纳秒激光。纳秒激光可以在金属Au和Cr上产生最大周期为6.5μm的SWPSS结构,而飞秒激光目前只能在硅和二氧化硅材料上获得最大周期为2.4μm的SWPSS结构,迄今还没有在金属上成功诱导SWPSS结构的报道。飞秒激光高斯光束在金属上通常诱导生成低频LIPSS结构【J. Mater. Sci. Technol. 89 (2021) 179-185】或低频/超高频复合LIPSS结构【Nanomaterials 10, (2020) 1573;ACS Appl. Nano Mater3, (2020) 1855−1871】。图2a展示了200个飞秒激光脉冲作用后在硅材料上生成的SWPSS和LIPSS结构,在光斑作用的边缘区域产生LIPSS结构,在中心区域产生SWPSS结构。可以看出,SWPSS结构的产生需要更高的激光功率密度,而LIPSS通常在低功率密度下获得。通过2D-FFT分析可以确定LIPSS和SWPSS结构周期分别为0.63±0.05μm和1.9±0.5μm。

 

16.jpg

此前的报道表明很难通过调节飞秒激光参数在金属上诱导生成SWPSS结构,所以只能从材料角度出发,熔点仅为232℃的锡(Sn)是比较理想的低熔点金属研究对象。本文利用图1a所示的实验方案,采用图1b所示的扫描方式在Sn上制备了大面积(3cm×3cm)SWPSS结构,并通过改变激光功率实现了SWPSS形貌和周期的调控。


LIPSS通常为纳米平行条纹。为了丰富LIPSS结构多样性,研究人员利用单束非线偏振飞秒激光(图3a)和飞秒激光双光束(图3c-d)制备了三角形(图3e)和菱形LIPSS结构(图3b:radial和azimuthal列)。单束线偏振飞秒激光通常只能生成平行条纹LIPSS结构(图3b:linear列),还从未制备出三角形或菱形LIPSS结构。本工作打破了这一规律,首次利用高重复频率(400 kHz)单束线偏振飞秒激光在多种金属上制备了三角形/菱形LIPSS结构,其随机分布在平行条纹LIPSS结构阵列中间。

17.jpg

3

最新进展

 

18.jpg

图4 (a-b, c-d, e-f)激光功率为2W,5W和8W单束飞秒激光高斯光束在Sn金属上获得的SWPSS结构和相应的共聚焦形貌图相应的共聚焦形貌图。

19.jpg

图5 激光功率为2W时单束飞秒激光高斯光束在Sn金属上获得的SWPSS结构电镜图。

图4展示了激光功率为2W,5W和8W单束飞秒激光高斯光束在Sn金属上获得的SWPSS结构和相应的共聚焦形貌图。功率为2W时,生成方向各异的SWPSS岛状结构,岛状的边缘如图5a黄线表示。图5b-f展示了不同区域的放大图,可以清晰看出不同方向SWPSS结构的详细特征: SWPSS呈现多孔状(图5b-c),交叠部分有明显的边缘融合(图5d)和方向偏折(图5e-f)。图5g-i标记的凸起结构表明其是在流体溅射状态下形成的。在功率为5W时,SWPSS的周期增加,最大可达25微米,无岛状分布, SWPSS仍沿不同方向分布(图4c-d)。当功率增加到8W,SWPSS部分区域被熔池覆盖,表明了更强的热效应(图4e-f)。基于实验观测和文献调研,作者提出了图6所示的SWPSS形成机理。在2W情况下,大量的锡金属小液滴产生,它们的扩展和固化产生明显的岛状结构,在液滴固化的同时液滴不同方向热流会导致不同方向SWPSS结构的形成;在5W情况下,液滴的尺度变大,互相融合,无明显边界,不同热流方向仍然会使SWPSS沿着各方向排列;在8W情况下,液滴的尺度进一步增大,同时热效应增强,溅射的液滴会覆盖在SWPSS结构上,生成无SWPSS的平滑结构。


20.jpg

图6 不同激光能量下SWPSS形成机理。

为了验证2W激光功率在Sn金属上获得的岛状结构特殊性,在相同条件下对其他八种金属进行了加工,结果如图7所示。在Al和Zr上获得了纳米材料镶嵌的LIPSS结构(图7a和图7d),在Zn上获得了多孔LIPSS结构(图7b),在Ti上获得了高频LIPSS结构(图7c),但结构均匀性差且长度极短。在W和Mo上获得了零星的三角形和菱形LIPSS结构(图7e和图7f),在Ta和Nb上获得了三角形LIPSS阵列结构(图7g和图7h),三角形LIPSS的沟槽内部还有超高频周期LIPSS结构生成(图7i)。图8展示了激光功率为5W,不同扫描间隔(5, 10, 15, 20 μm),不同扫描方式(重叠和交叉)条件下在Mo上获得的LIPSS结构,证明了三角形和菱形结构可以被重复制备,但其面积和生成区域有很大的随机性。

4

未来展望


LIPSS还有很多问题函待解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超均匀LIPSS结构的制备,通过光学调控已经能够实现,但是还不能通用于各种材料;LIPSS和SWPSS结构形成机理还未完全澄清。鉴于飞秒激光与材料相互作用的瞬时特性和复杂物理化学过程,亟需开发针对LIPSS结构的超快影响速度、超高分辨的观测技术和原位光谱协同检测技术;本文表明在相同条件下不同材料上可获得明显不同的LIPSS结构,揭示了材料本征特性对LIPSS的影响,但其中原因仍是未解之谜;新结构的形成需要伴随新应用的扩展,由于其特殊的光栅特性和高比表面积,在防伪标识和催化领域已经展现了一定的应用前景,如何更好地发挥其最大功效,还需要多学科的相互融合和不断探索。

5

作者简介


张东石 副教授

张东石长聘教轨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学院、焊接与激光制造研究所飞秒激光微纳加工方向的负责人之一。本硕博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随后在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University of Duisburg-Essen)和日本理化学研究所(RIKEN)做了数年的博士后研究。于2020年加入上海交通大学李国铸教授课题组。主要研究课题涉及飞秒激光微纳加工新工艺开发,新结构制造、新机理澄清、新材料合成、新应用探索等领域。在Chemical Reviews(高被引文章),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xtreme Manufacturing《极端制造》,Opto-Electronic Advances《光电进展》,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等杂志上发表三十余篇SCI文章,总引用两千余次,H-Index为25。

李铸国 教授

李铸国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激光制造与材料改性重点实验室主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先后在上海交通大学获学士和硕士学位、日本大阪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先进激光制造与控制,在Acta Mater、Mater Design、Appl Surf Sci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论文 180余篇,发表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论文 66 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40 余项。研究成果为我国核电、航空航天等领域重大构件的设计与制造做出了突出贡献,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等省部级科技奖励10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