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瓴、易方达等近300家机构蜂拥调研,内窥镜龙头火了!
来源:Eshare医械汇
2021/9/7 14:26:48

近期,国产内镜龙头开立医疗接受了近300家机构扎堆调研,包括高瓴资本、高毅资产、易方达基金、中欧基金等明星机构。这样的盛况,使得开立医疗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机构为何青睐开立医疗呢?自然离不开其优秀的业绩表现。半年度业绩报告显示,开立医疗2021年上半年营收6.43亿元,同比增长32.2%,其中内镜营收实现51.76%的增速。上半年净利润达到1.09亿元,同比增长332.62%。
内镜领域同样交出亮眼业绩的还有内镜耗材生产商南微医学,2021年半年度报告显示,南微医学实现营收8.75亿元,同比增长53.34%。上半年净利润为1.90亿元,同比大增66.48%。
营收利润双双实现高增长,也反映了国产内镜的高速发展。内镜属于技术壁垒极高的细分领域,目前国内市场份额主要被进口垄断,国产化率不足10%。随着国产企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分级诊疗的政策落地、国产创新器械政策的推动,给开立医疗这样的优秀企业带来了不少机会,国产化正逐步提升。
国产化的提升,从内窥镜招投标以及进出口数据,也能反映出来。
首先,从2021年上半年内窥镜招投标数据来看,国产品牌开立医疗跻身第五名,市场份额达到3.7%。(数据为1332家医院公布的内窥镜招投标中标结果)
高瓴、易方达等近300家机构蜂拥调研,内窥镜龙头火了!
其中在软镜市场,国产品牌开立、澳华分别占据4.9%、2.0%的市场份额。

在硬镜市场,卡尔史托斯、奥林巴斯、史赛克分别以44.2%、16.4%、4.4%的市场份额位居前三。国产品牌在剩余23.4%的市场份额中占据较大的比例。

国产品牌营销逐渐覆盖各级医疗机构,市场占有率也越来越高,通过更高的性价比优势,在招标中逐渐获得更多的标的,拉开国产替代的大幕。
其次,从内窥镜进出口金额来看,2015年前内镜进口金额是出口金额的10倍左右,2015年开始差额逐渐缩小,2017年进口与出口金额比值下降到7,从侧面证明进口替代成效已显现。
2006-2019年中国医用内窥镜进出口金额(单位:亿美元)

来源:中国海关总署、前瞻产业研究院
除了天然的性价比优势,国产品牌产品创新加速,部分国产内镜品牌产品质量与国际知名企业的差距逐渐缩小,并开始进入中高端市场,填补国内空白。
开立医疗超声内镜EG-UR5是国内首个获NMPA批准上市的国产产品,是继奥林巴斯、富士与宾得日本三大内镜厂商之后的全球第四家掌握超声内镜关键技术的医疗器械企业。
英美达医疗“内窥镜用超声诊断设备”是国内第一家获批的微型化高频超声小探头产品,同时也是继奥林巴斯、富士胶片后的全球第三家,其微型化高频超声探头频率超过20MHz,填补了我国微型化探头超声内镜的空白。
目前内窥镜正朝着小型化、多功能、高像质方向发展,除了超声内镜,一次性内窥镜、胶囊内窥镜也是国产品牌关注度比较高的研发方向。
其中一次性内窥镜解决医用内窥镜使用中交叉感染的临床痛点,引领内窥镜向“专用化”发展。在这个新兴领域,进口不占明显优势,奥林巴斯上市的一次性支气管镜产品也是代理的国产品牌产品。目前国产企业在这个领域布局的企业已有13家,包括南微医学、珠海普生、广州瑞派、新光维等。
随着微创手术加速发展,以及国产政策支持下,开立医疗、澳华内镜、南微医学等优秀国产企业迎来机会。加之机构调研热度攀升,内窥镜赛道成为重点挖掘方向,国产化进程或将有加速推进的趋势。当然在崛起的过程中,只有不断提升自研实力,才能在更多“卡脖子”领域突破进口垄断。




本文著作权属原创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我们转载此文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删除。